找到相关内容159篇,用时4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缘起诠释的比较

    全体佛法之作,获得广大阅读群众的青睐,于架构上也颇有类似之处,前者开为下士、中士上士,后者分成五乘共法、三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[2],两部著作对于缘起的定位与解释,是值得比较的一个主题。本文通过对...自然会重视给予缘起说充分的、深入的阐释。《广论》分配给中士的篇幅最少(仅二卷),远不及上士的十七卷,在全本论书中似乎处于次要的地位,只是作为趣入上士的跳板。  [1] 水野弘元比较缘起说与四谛说...

    黄国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2651803.html
  • 能生烦恼的六个因

    安乐。   从下士上士整个次第的修心过程,就是数数如理作意而修心的过程,如果修学时间较长,而烦恼仍未减灭,不是法不得力,而是未能如理作意,未依法思惟,结果唯是虚学而已。皈依三宝最主要的是皈依法...禅师、翠岩可真禅师同行,良雅禅师很欣慰,对真如喆说:“诸大士法门龙象,子得从之游,异日支吾之倾颓,新祖教之利济,固不在予之多嘱也。”(这几位大士都是法门龙象,你能和他们相从交游,日后拯救佛门的倾颓,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因果|烦恼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5/01213418401.html
  • 佛教生死学中的生命治疗观

    课题(法类)有不同的偏重。由于动机会引发实践行动的特性,因此上士夫修学共中、下士的法类,仍属大乘法。而下、中士夫虽修大乘法类,仍入小乘数。此即意谓:三士夫的动机(意乐)是三士道之实践的关键本质。  ...离心”,即是具有中士夫的动机而成为中士夫。当中士夫修学中士之法类,一旦生起“希求利他而成佛的菩提心”,即可成为上士夫,进而修学上士之法类(显、密乘之六度、生圆二次第等)。  另于后二度特别修学止观...

    王 惠 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4647860.html
  • 修习止观的发心与动机

    可能证得的。  以上是依终极大乘佛法――上士的次第来改正修习止观的动机。由于“佛”是三乘佛法所追求的最终目标,此“菩提心”又是导向这一目标的根本,因此在修习止观之前,努力熏修菩提心是至关重要的。  ...,简单的思考一下是不会让我们内心有太大转变的。因此按照次第和规矩,我们应该先以菩提次第来改正我们的发心和动机。  首先应正确认识我们的暇满人身,正如宗咯巴大师说的:  具缘人身胜过如意宝,   得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5352451.html
  • 菩提心与解脱

    ,关键在于发心的大小。如《华严经》十地品中说,四地、五地、六地的菩萨,除了修习六度万行之外,还分别兼习三十七道品、四谛法、十二因缘,七地则进修一切菩提分法。所以经论中告诉我们,直接修上士,要比修中、...菩提心与解脱 华严部申级班 释芥尘   如果说《华严经》以”心”为宗的话,那么”心”指的是真如心和菩提心了;真如心是约理体上来说,菩提心则约妙用上来说的。学习了一部《华严经》,而对其宗旨一无...

    释芥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95753686.html
  • 佛教的革新——现代禅的启迪

    佛法可分为五乘:人乘和天人乘(凡夫下士),声闻乘和缘觉乘(小乘圣人中士)以及菩萨乘(即佛乘上士)。这些都是佛陀为不同根器的众生对症施药而说的佛法。五乘、三乘最终只有一乘,就是无上佛乘。这里有一个...大,发菩提心修菩萨行,六度万行,经三大阿僧祗劫修行,历五十二阶位成正等觉而究竟成佛。我们弘扬佛法不能只讲人天乘,还得讲小乘解脱,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人们发菩提心,认真修菩萨,坚持成佛后再回娑婆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05454906.html
  • 纪念佛学集大成者太虚大师

    藏土宗喀巴大师菩提次第之分上中下三十,共下士,共中士,不共上士,以一大藏教为唯一补特伽罗成佛之不可偏废,西圣、东圣,所见皆同,先圣后圣,其揆合一。然后代人师,都先以大乘接人,令其直入,与佛在世...

    单培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62965352.html
  • 何谓根本上师?

    上士。“根本依止善知识”是,每一阶段实修的助缘,是依止善知识。对于给予我教法的上师,一定要尊敬、感恩、祈求,好好依止。   根本,是主要的助缘。不过,上师不是主要的助缘,...  * 根本,不是上师,是法。   首先,要知道“根本上师”这个词,打哪儿来?它来自于《菩提次第广论》中“之根本依止善知识”这句话。&ldquo...

    雪歌仁波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0342977283.html
  • 大乘核心修法:取舍

    道不同的有情,我们可以思惟每一趣众生的别苦以及轮回的总苦。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中下士修习六道轮回的苦非常重要,因为只有自己熟悉了这些苦以后,思惟其它有情经受同样的苦才能产生悲心,并且做取舍的修法。如果跳过中下士而直接修上士,那么由于对别人的困苦没有深刻的理解,修法就会变得非常表面化。   当我们不能直接用言行帮助别人时,修这个法非常有效,因为它能使我们感到与别人有关联。此外,当我们遇到许多问题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3785622.html
  • 佛教道德观

    (声闻、缘觉)、大乘(菩萨、佛)。乘是交通工具,是道路,都是达到目的地的手段。在这里,乘和是同义语。汉传佛教称为三乘,藏传佛教《菩提次第》称为三士道。下士即人天乘,中士即声闻乘,上士即菩萨乘。三乘各有深浅不同的道德观,而具体体现于行为的规范,在下士为十善戒。在中士为别解脱戒,在上士为菩萨。   十善戒:身三(不杀、不盗、不淫);口四(不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);意三(不贪、不...

    隆莲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04344062.html